蘭恩文教基金會 Lan An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專長換宿3號志工-仁澤
 ̄ ̄ ̄ ̄ ̄ ̄ ̄ ̄ ̄ ̄ ̄
面對堆積如山繁雜的文件,要一一分門別類整理,需要沉著與耐心。蘭恩今夏第三號志工仁澤,便是在文物館與廣播電台裡,細細理出思緒,琢磨如何更接近蘭嶼的山海,在文字和對話裡練習、探索部落風貌。
 
仁澤申請的專長是資料蒐集整理,我們與他分享天主教文化協會出版的系列文化叢書,也漫聊各種傳統歲時祭儀,試著引領他進一步認識島嶼。這段時間仁澤協助文物館展品解說文字的初步編修,也擔任文物館守門員,並在服務後期進入到廣播電台,幫忙分類、歸檔數十年來沒能好好檢閱的陳舊文件。
 
三週很快過去,相較初來乍到時的羞赧文靜,仁澤臉上多了些陽光洗禮後的紅潤,身上披覆蘭嶼的風,希望正在研讀台灣文化的他,自此展開新的視野。
 
 
寫在畢業前夕的志工心得
 ̄ ̄ ̄ ̄ ̄ ̄ ̄ ̄ ̄ ̄ ̄
起初,三月份在蘭恩文教基金會Facebook專頁看見專長換宿的資訊,我興致勃勃填了報名表和能來的日期,並期待著蘭恩的通知。約莫四月中收到以「資料處理」作為專長換宿的志工邀請,我興奮至極。
 
那個屬於人之島(pongso no tao)的地方我來了。
 
我主要負責蘭嶼文物館展示板資訊更新,看到將近三百件的文物,就被龐大的資訊量震懾住。由於更新展示板需要有許多的背景資料才能撰寫,故閱讀了關於「飛魚季」、「魚飛祭」、「慰勞節」、「貝灰文化」等相關書籍,以及和當地的maran(叔叔)和文物館導覽kaminan(阿姨)請教,才有稍進一步的瞭解。許多當地文化是需要參與、並站在同一個角度來看才能明白的。
 
我最初對於蘭嶼的想像是一個很美、慢生活、適合旅遊的小島。與其他離島相比,這裡的人更重視當地環境。當地人擅長與自然相處,和風浪雨海山林共同生活,尊敬這塊美麗土地、與自然培養默契。這種默契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很值得探索與體會。
 
與民宿、餐廳打工換宿的性質不太相同,這裡需要協力大量資料整理,也斜槓幫忙文物館的售票館務。我非常喜歡內含文物館、傳統地下屋、涼台、工作坊的蘭恩文化園區,能夠供民眾參觀欣賞。在當地能有一個完整展示文化的地方,也許不容易,可以顯見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相信前往蘭嶼的人與當地人聊天後,會發現在地文化價值根植在每個人心中。當地人能侃侃而談自己部落的故事,值得細細記錄起來。建議未來前來的志工可以多跟當地同事聊天,聊聊在不同文化裡,新形態的文化衝擊。下班後的休息時間,可以好好坐著看一線天的山海,靜靜度日子。更可以在穿戴好安全配備的前提下,與同伴到蘭嶼海面下,欣賞海底豐沛的生物樣貌,或看著蓊鬱的山,開拓你的視野,透過蘭嶼自然景觀,重新體會自世界單純的美好。
 
在蘭嶼的日子以及人事物,值得在離開後不斷地向每個人一遍遍說起,感謝ayoy。
 
 
#蘭恩2019專長換宿



專長換宿2號志工-彥銓
 ̄ ̄ ̄ ̄ ̄ ̄ ̄ ̄ ̄ ̄ ̄
夏天過了三分之一,今年招募到的志工像蜜蜂一樣,每天在園區忙碌奔波,是同仁最靠譜的定心丸,也為園區注入一股新活力。
 
彥銓原本在蘭嶼消防隊服役,退伍之後想多花點時間、透過不同角度認識這座島嶼,也曾經到其他部落的民宿幫忙,最後一站則來到蘭恩。拿手強項是平面設計,這段日子產出許多令人驚豔的作品,包含幼兒園畢業證書和獎狀、巴丹島語言文化交流手冊與識別證、蘭恩基金會簡介摺頁、下一屆紅頭嶼盃族語歌謠比賽主視覺等。部分作品將在未來幾個月陸續曝光,而彥銓的蘭嶼時光也將在本週末進入尾聲。
 
很謝謝彥銓屁股黏在椅子上從不懈怠的大力支援,讓蘭恩有嶄新的面貌,也讓室友們常常一飽口福,吃到他的重口味拿手好菜,祝福出島後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另一片遼闊天空!
 
#企劃主管表示將通報海巡署不讓此人登船
 
 
同場加映志工心得(文長但感人請耐心服用)
 ̄ ̄ ̄ ̄ ̄ ̄ ̄ ̄ ̄ ̄ ̄ ̄ ̄ ̄ ̄ ̄ ̄ ̄ ̄ ̄
在蘭恩的這段時間,是我在小島充實的生活時光。
 
還未進入基金會之前,對於蘭恩了解有限,知道有個文物館和活動中心,偶爾會辦些活動。身邊的朋友也疑問,甚至還表示,基金會工作是不是很悠閒?事實是忙碌很難扯上悠閒。
 
蘭恩成立四十年,除了日常維持園區運作,每年固定舉辦的活動外,更承擔了許多本應是公部門的業務。在小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從物資到人力皆難以伸展,即使如此,一直以來仍乘載了許多期待。若將蘭恩在小島的足跡攤開,便能體會基金會在此經營的難易,感念內部堅持與外來鼓勵不曾間斷,支持蘭恩在小島點燈至今。
 
自都會離開到此生活,小島的一切都令人放鬆。保有原始環境狀態的小島,貼近山林、海洋的同時,已不是單純觀看,回歸真實的感官將被開啟。小島的空氣呼吸越久,逐漸能閱讀,在環境中與萬物對話,與自己對話。
 
然而,我以為離開都市便能脫離問題,以為都市才會有人為製造的問題,是太過天真了。凡是人存在的地方就挾帶出數不清的狀況。認真觀看小島,發現處處不甚合理,生活在此的人卻相安無事未察覺不妥。當有人對小島的現狀提出疑問,時間推演要如何與時代對話,甚且如何面對小島自身處境,很常只能停滯於疑問。
 
在觀光業主導發大財的狀態下,小島似乎就要忘記自己原本的樣子。
 
基金會時刻都在提醒自己在蘭嶼茁壯的目的,但也因此艱辛。那些抱著同樣理念扎根於小島的組織,無不是靠信念餵飽自己。其實小島的居民未必不明白問題所在,也會擔心小島由清漸濁,有天消失與大島合而為一。只是太過習慣,習慣讓環境乘載成本,反正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視當今現況再合理不過。因為你我共同擁有,催眠自己共業就像不存在。
 
我也是那個對蘭恩抱以期待的人,四十年不容易,望眼小島仍是基金會保有能量,可與地方共同破風前進。
 
在蘭恩的服務時間結束,自此,生活足跡已踏遍小島的四個村。三年前第一次來短暫停留野銀,去年夏天再度踏上小島在椰油待了一年,後去朗島一個月,而今在漁人。在蘭恩一個多月是我給自己重新回到工作狀態的嘗試,對自己來說,象徵逃離一年後,再度回歸大島社會前,做點暖身。除了面對日常的工作,也回頭檢視在此的記憶,重新觀看自己如何與小島相處,是過往生活的總整理。
 
才驚覺許多事尚未付諸行動,足跡未踏過的地方,還未達成的里程碑,還未準備好說再見的人事物。
 
在小島更加體會自己,剝除社會結構的枷鎖實屬不易,然而許多人的迷惘在這裡找出道路,小島無私供給養分給來此的人。常思考若是自幼生長於此會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即便小島教育環境是另一大議題,並不如我妄想的模樣。我仍常想,若我就是每天放學就能泡浸海裏優游的孩童,熟悉海的味道、每一種海洋生物、辨識每個山峰、每株植物、太陽與月亮星空的方位成為腦中的反射動作,是否就能閱讀萬物,明白自然界的真理。
 
我知道有天會再踏上小島,也或許會再回到此處生活,生命某處已與小島連結無法分割。在我心裡,小島並不是台灣最後一片淨土,蘭嶼就是蘭嶼。
 
 
#蘭恩2019專長換宿


由文化部、原民會、海洋委員會等中央部會指導,蘭恩文教基金會主辦之「蘭嶼島x巴丹島語言文化推廣交流」參訪團,6/22 於巴丹島順利舉辦【飛魚文化島嶼觀光論壇】,進行語言文化交流及行銷觀光產業推廣,交流相當熱烈,雙方達成多項共識。下個月(7/14至7/17)巴丹島也將推派七名官方與民間代表,來到蘭嶼進行第二場飛魚文化論壇,並聯手合作蘭嶼航海船隊過往歷史田野調查,打造拼板舟直航、共同復振航海文化。
 
隔日(6/23)團隊搭乘小船前往Sabtang島,尋找航海家領袖夏本‧畢督利嫩當年往生的聚落,也是蘭嶼遠洋貿易商隊轉運停留點。從巴丹島到Sabtang島船程約30分鐘,島嶼上無山丘僅有平原,面積約20個足球場大。團隊穿越島嶼中線,探訪約全島三分之二的面積,但由於天候不佳,未能繼續前行至聚落實際位置便折返。據聞該聚落有個小港灣,建構著船型葬墳墓,當地居民亦證實該處為夏本‧畢督利嫩當年抵達之遺址。團隊預計明日(6/26)再度前往Sabtang島尋訪,也祈禱天氣平穩、探訪之路一切順利平安。



專長換宿1號志工-牙牙
 ̄ ̄ ̄ ̄ ̄ ̄ ̄ ̄ ̄ ̄ ̄
今年夏天,蘭恩不同於過去志工招募的模式,改以「專長換宿」吸引各方好手,行前也透過電話深度心談,確認找到與我們頻率相當的好夥伴。
 
1號志工牙牙最早到來,待的時間也最長(兩個月),運用長年工作累積的活動規劃與執行專長,撰寫完成數個計畫案、重整塵封的文獻資料,偶爾也擔任廚房助手及協助文物館,並完成最近五年末代《蘭嶼雙週刊》的裝訂大業,是非常靠譜的援手!
 
牙牙將在明天提早畢業,畢業原因是......七月起,她將成為蘭恩的正式員工囉,有了牙牙的加入,期待團隊有更多源源不絕的創意,迸發更多美好的火花。
 
 
特別收錄:牙的志工心得分享
 ̄ ̄ ̄ ̄ ̄ ̄ ̄ ̄ ̄ ̄ ̄ ̄ ̄
記得去年6月在倉促中開啟了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讓我獨自踏上蘭嶼這塊土地,雖因颱風的擾亂以致未能玩得盡興,卻對旅途中所遇見的人事物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只有短短停留幾天,但自此看到蘭嶼的相關訊息總會讓我的目光多停駐幾秒鐘。
 
因此,今年有幸來到蘭恩文教基金會擔任企劃志工,雖然本身有社福領域的工作經驗,對NGO組織並不陌生,但在志工服務的過程及交流觀察中進一步瞭解蘭嶼不論在風俗文化及社會資源等方面,相對於其他地方都有其特色及困境,無法完全以過去的經驗套用於這座特別的島嶼上,只能在與maran及kaminan的言談及相關書籍中找尋屬於當地的傳統文化脈絡,而在這些互動中也讓我重新體驗掩蓋在繁忙城市下生活原有的面貌。來蘭恩之前的我,清楚的劃分著工作與生活,不想讓工作在人生中佔據太多時間;來蘭恩之後的我,逐漸體會工作即生活,在勞動中學習及建構生活的樣貌;企劃工作亦然如此,在生活中發現需求,並延伸後續的議題策劃及推動,才能因地制宜符合當地的需要。
 
志工服務表面上看起來是付出,但更貴在人與人之間那份樸實的情感流動,總是容易讓人充滿感動及能量繼續往前走。我想在這趟旅程結束之後,下次再訪蘭嶼不再只是為了美麗的風景,還有小島上可愛的人們。
 
 
#蘭恩2019專長換宿



一座島嶼的美麗,建構在人與環境的並存和永續,與遼闊的山海共生、同理地域民族特性,更能使旅程增添全然不同的豐富感受和回憶。
 
謝謝蘭嶼各部落商家、民宿的踴躍領取,蘭恩所印製的〈悠遊蘭嶼〉旅行禁忌DM已全數發放完畢。除了在地的支持以外,我們也致電台灣有辦理蘭嶼旅遊行程的旅行社,邀請他們成為協力單位,幫忙發放此DM給購買行程的旅客。共計有八家旅行社合作響應,也再次致上最深的感謝,一起為蘭嶼優質旅遊而努力,阿優以!